張魯一高圓圓主演 今年第一部國安劇來了! -
今年的4月15日,是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當“宮廷玉液酒,180一杯”已經成為風靡社交媒體平臺,當代年輕人“辨別敵我”的調侃段子時,隸屬諜戰劇序列的國安劇仍然以年產量不足1部的程度保持稀缺。
4月15日,今年第一部國安劇,當代反諜大劇《絕密較量》(原名《安全危機》)發布“危險關系”預告片,這也是該劇自導演劉江登上《國家寶藏》第四季分享創作初衷,發布殺青預告、“疾行”片花后,第4次曝光有形有相的視頻物料,“剝洋蔥式”的人物身份疑云為全劇再添神秘感。
當國際影視市場,現代諜戰成為懸疑賽道的主流類型,承載傳遞國家安全觀的國安劇將如何實現與傳統年代諜戰的差異;重塑當代年輕觀眾的審美習慣?
我們和《絕密較量》導演劉江聊了聊,有思考,更不乏期待。
霧里看花的人物關系
《絕密較量》講的是和平年代的間諜故事:燕平國家安全局三處副處長楊光(張魯一?飾)在一次行動中意外卷入一場涉及國際間諜組織的陰謀,在調查中,一個名叫趙亞苧(高圓圓?飾)的女人引起了楊光的注意。她的身份和行為都充滿了謎團,與整個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而隨著事件的升級,貌似不同陣營的楊光與趙亞苧雙雙卷入復雜的漩渦,敵我難辨,面對敵人精心布下的陷阱,楊光深入虎穴,與敵對勢力展開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斗爭。
該劇的“危險關系”預告片有意思:有“扮豬吃虎”的臥底,作為好“獵手”的楊光偶爾也以“獵物”的形式出現;有面目模糊的代號,“和平鴿”任務由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完成?
作為“反間經驗”豐富的觀眾,往往能從演員陣容中,根據其過往熒屏角色的善惡推斷塑造人物的正邪,《絕密較量》恐怕令這套理論失效。
張魯一無疑是類型常客,劇中飾演的楊光作為國安干警基本“明牌”,變數在高圓圓飾演的趙亞苧,這位長發紅唇、襯衣皮裙的神秘女人,放在國際諜戰市場也是標準的“蛇蝎美人”,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她是國際間諜組織的“暗樁”,《絕密較量》便大概率是“策反和反策反”的較量,信仰與情感的拉扯;如果她也是國安“臥底”,“愛人同志”何時能坦誠相待?
《絕密較量》是群像戲,29位主演有上來就“著相”的,比如成泰燊飾演的JAMES,看起來就像間諜,級別還不低;也有怎么都不太“上相”的,比如曹炳琨飾演的國安干警黎劍,很難不懷疑他被間諜組織滲透,其心殊異。
諜戰大類最大的觀劇樂趣莫過于“解謎”,固有模式稍作調整便是千人千面。從目前《絕密較量》釋出的信息來看,更是其中翹楚。作為觀眾,諸多猜想等待印證,與創作者“共腦”則擊掌相慶,猜測和故事走向大相徑庭也不怕,意料之外同樣是驚喜意趣。
文武兼備的雙重刺激
作為諜戰劇序列的重要分支,在年代諜戰和反特劇精品不斷涌現時,以現代社會為背景的國安劇仍是“稀缺品”,縱觀國內電視劇發展史,能數出的同類劇目仍不超過20部。而反觀國際市場,現代諜戰則早成為大小熒屏的主流。
在導演劉江看來,國內并不缺乏現代諜戰的生發沃土。國安劇難產,一方面由于故事內容涉及機密領域增加拍攝難度,另一方面也是國家安全系統一直籠罩著神秘的面紗,大眾對其工作內容和重要意義缺乏深入了解。
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間諜活動遠離普通人生活,甚至對“國安”的概念都模糊不清。實際上,國家安全機關與公安機關有著明確的職責分工。公安機關主要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負責社會治安管理等工作;而國家安全機關則專注于處理敵我矛盾,其工作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利益,影響重大且深遠。從普及國家安全知識、提升民眾國家安全意識的角度出發,劉江認為講述現代諜戰故事是尤為必要的。
明確《絕密較量》的創作初衷后,怎么講故事成為了擺在創作者面前的新挑戰。導演劉江是首次執導當代國安劇,在此之前卻已經通過《黎明之前》《誓言今生》等年代諜戰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
劉江意識到,傳統的老式諜戰劇與現代諜戰有著顯著的區別。老式諜戰劇多以歷史為背景,注重展現特定歷史時期的斗爭與故事;而現代諜戰劇則更具“科技感”,大量先進的科技手段被運用到任務執行中,劇情融入現代社會環境,與觀眾的生活更加貼近,從而帶來更強的代入感。
因而《絕密較量》中不乏高濃度的動作戲份。即便在驚鴻一瞥的視頻物料中,追車、爆炸、暗殺、肉搏足以產生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形成國安劇獨樹一幟的視聽審美風格。劇中,境外間諜活動的手段也更加隱秘,遠程竊密、隱形材料等高精尖技術,即源于生活又超越想象;既構建奇觀又敲響現實警鐘:間諜在身邊,且與“我”有關。
諜戰滿貫后的創作超越
《絕密較量》除了題材類型的稀缺、故事內容的驚奇外,對于觀眾而言另一重吸引力在于:最會拍諜戰的人和諜戰序列中最稀缺的子類型“雙向奔赴”了。
算上《絕密較量》,導演劉江完成了他在諜戰序列創作中的全滿貫:《黎明之前》以解放戰爭前后為背景,《誓言今生》以建國前后為背景,《絕密較量》則以新世紀后和平發展建設時期為背景;從敵我關系來說,《黎明之前》是“抓臥底”,敵明我暗;《誓言今生》是“反滲透”,敵暗我明;《絕密較量》的敵我關系則更復雜,臥底與滲透交織。
劉江認為,是創作上堅持“不重復”,加上對懸疑故事的偏愛,無形中促成了“通關”。也是堅定不重復的創作初衷,令劉江在執導《絕密較量》時有了更清晰的創作方向:打破傳統諜戰框架,完成打造“現實主義類型片”的創作實踐。
《絕密較量》致力于滿足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和觀影期待,用劉江的話說,“對于喜愛熱鬧、追求刺激的觀眾來說,高密度的情節、強刺激的視聽能讓大伙兒過癮;而對于注重情感表達的觀眾來說,劇中國安干警展現出的信仰力量,普通人的人性灰度能讓大家共情并回味。”他還透露,全劇鏡頭數最多的一集,有1300多個鏡頭,最少的也有800多個鏡頭,在這樣的信息密度下編織的懸念和反轉,歡迎大家二刷甚至三刷,沒準兒能刷出“隱藏劇情”,有不同的讀解。
此前在《國家寶藏》第四季的創作闡述中,導演劉江也曾提到,《絕密較量》是“英雄的故事”。與年代諜戰所表現的戰火紛飛、家國初定歷史背景不同,國安劇故事背景就在當下,即便是奮戰在隱蔽戰線的國安干警,也是生長于和平年代的普通人,而選擇了這份職業,很可能就意味著從此戴上面具生活,或隱姓埋名,或離群索居,面對無盡孤獨而無人可訴,舍己忘我以守護煙火人間,再度令“哪有什么現世安穩,不過有人負重前行”在現代諜戰敘事中變得具像化,英雄情懷繞梁延宕。
盡管《絕密較量》劇如其名,仍是冰山一角不見全貌。好在碎片化的鏡頭驚鴻一瞥,“科技感”和國際范已是一覽無遺。解密的日子還遠嗎?我們期待著。
(原標題:當最前沿的當代國安遇上最會拍諜戰的導演,《絕密較量》把期待拉滿了)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