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引爭議?網友:改編不是亂編 -
《我本是高山》引爭議?網友:改編不是亂編
友友們,由海清 主演的電影《我本是高山》已經開放點映,你們看了嗎?
該電影從立項、拍攝,再到如今的點映,外界的關注度都非常高,原因很簡單,因為影片根據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
張桂梅校長的事跡,想必不少觀眾都知道,她的善良、她的堅持,感動了無數的網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她所說的“我本是高山”那句話。
?本以為會是一部“神作”,沒想該電影只是點映,就已經口碑崩盤。
目前,《我本是高山》在微博、抖音、豆瓣等平臺幾乎失守,相關詞條、短視頻的評論區也都是吐槽的網友,多少是引起“眾怒”了。
另外,還有張桂梅老師的學生評價,稱「扭曲了張老師的信仰」。
一個人說電影不好看,或許是審美不同,也可能是尬黑,但這么多網友都忍不住吐槽,片方也確實是需要反思一下。
不過,編劇好像有點經不起批評,電影引起爭議之后在線回懟網友,甚至還說出了“你奶奶我生來就是高山”這樣的話......
把「我本是高山」用到這種地方,好想一鍵查詢編劇的精神狀態。
另外,觀眾花錢看電影,對電影內容不滿意連評價、吐槽的權利都沒有嗎?既然這么玻璃心,這邊建議直接退圈呢。
有一說一,十塊一開始并不太想寫這部電影,因為我自己也去電影院看了,看完之后心情很復雜,不知道該如何評價。
想了又想,簡單總結下來就是兩個字:失望。
(曬一下電影的票根,證明我真的去看了)
我為什么失望呢?因為她本可以拍好,但卻沒有。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女性題材,編劇、導演只要稍微用點心,就可以拍的很好,現在的成品卻成了一鍋“夾生”的飯,讓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退一萬步講,編劇和導演甚至可以“偷懶”,直接按照原型來拍紀錄片,都要比現在的內容好,也能更加打動人,而且口碑絕對不會差。
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什么都想要,最終也會什么都沒有。
PS:下面會有部分劇透,介意的慎點。
電影一開始,就讓我感到非常的不適,大山里的女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上學的機會,結果開學之后竟然還逃學,看到這里都有點要氣笑了。
女學生逃學后做的事情,也讓我十分懷疑導演到底有沒有做過調查,連吃飯錢都沒有的她們,哪來的錢去逛夜市、去網吧、去逛街啊?
開始已經有點懸浮,沒想后面的劇情才更讓人火大。
電影里有兩個學生吵架,其中一個女生罵另外一個女生,說她媽媽酗酒還打她,活該她爸不要她。(大概是這么個意思)
然后
感覺這一段是想突出張校長的善良,不僅幫助了女學生,還幫助了女學生的母親。但大山里酗酒的女人,就給人一種“黑色幽默”的感覺。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無語的點:一是酗酒的女性本來就不多;二是在極其貧窮的情況下,生存都是問題哪里還有錢買酒?
電影里這位母親在聽了張校長的“教育”,來學校看到孩子后,表現出很后悔的樣子,難道她在家里喝大酒的時候,就沒有覺得對不起孩子嗎?
最最重要的是,真實事件中酗酒家暴的明明是父親。后來二人離婚,孩子雖然跟著父親,但是每個星期的生活費一直都是母親出。
這些都可以查到相關的視頻資料,但電影中卻直接性別對調了。
不知道這個女生,以及她的媽媽看到電影之后會作何感想,本來生活已經這么不容易了,沒想到還要被“污名”化。
這段劇情在網上的爭議非常大,不過也有人說不重要,但十塊想問一句:既然不重要,那為何不直接實事求是,拍出來「酗酒的父親」呢?
再說下令我不適的第三點,那就是電影中好幾次閃回張校長亡夫的畫面,不僅對劇情的推動作用不大,而且在整部電影中非常的突兀。
(在該電影中,胡歌 飾演張校長去世的丈夫)
張校長遇到難事,或者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會閃回出亡夫的畫面,真的不知道導演想具體體現出什么,而且畫風跟整部電影一點都不搭。
有的地方過于偶像劇,有的地方突然出現又有點嚇人,十塊看了一下相關評價,網友吐槽的挺到位,說“亡夫陰魂不散”。
PS:此處只說電影中的亡夫,沒有對真人大不敬的意思
說了好幾處不喜歡的點,難道這部電影就真的一無是處嗎?當然也不是。
電影中的素人女學生,貢獻了絕大多數的淚點,她們的表演渾然天成,尤其是山月和山英這對小姐妹,真的是讓人感受到了一種「無力感」。
與此同時,因為有原型的打底,所以整部電影即便是有離譜的地方,但還是很感動,十塊看的那一場,很多觀眾都看哭了。
也正因如此,十塊才更加失望。因為觀眾已經很寬容了,而且對這部電影很支持,沒想到轉身卻被“被刺”,用當下的話來說就是“你耍老子”。
最后,如果聽不得批評,那贊美則毫無意義,希望影視從業人員能理解并時刻謹記在心。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