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劇爛成這樣,真給人氣笑了… -
這是一個職場廢物憑借運氣完成三級跳的故事。
沒能力沒背景沒手段,但就是運氣好。
幾年前公司組織員工去日本旅游。
在趕去機場的途中他突然肚子痛下車找廁所,結果誤了飛機沒去成。
誰知同事在日本的時候發生車禍差點團滅,全體被送到當地醫院接受治療。
公司一下子沒有人手,只好不斷提拔徐港仁。
而且是連升三級,三十出頭就成為公司高高高層。
這還不算完,之后一次生意合作中。
他犯糊涂直接把兩個重要信封弄反,得罪了客戶,生意談崩。
誰知道轉頭發現要合作的那家公司突然爆雷。
于是徐先生又一次救公司于水火之中。
還被提拔為北京分部的總裁...
這劇情金手指開到飛起。
讓我在職場中嗅到了一絲瑪麗蘇的味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主創們自認為這部劇最大的賣點——
居然是真實啊!!
萬萬沒想到這樣的一部劇,居然還是今年TVB的臺慶劇。
想把它當喜劇看,可是奈何越看越離譜。
表面看似在講兩地的文化差異,但你只要看過就會明顯感受到——
這不是把人在當猴耍嗎?
劉姥姥進大觀園
不得不說,這群人是懂得玩尬的。
看標題我們知道,故事講的是香港人到北京打拼生活。
但男主剛到北京的這一段,拍得簡直像劉姥姥進大莊園一樣。
各個景點拍照打卡,畫風秒變旅游美食節目,還是比較low的那一種。
看到跳廣場舞的大媽,女主就興奮到不行。
果然下一秒兩個人迫不及待地沖了進去,一起舞了起來。
不過更離譜的還是徐港仁的職場戲部分。
比如上班第一天,給老婆打電話匯報情況。
進電梯的時候說要沒信號了,回頭打給他。
結果電梯里周圍一圈人全在打電話。
旁邊的秘書還很貼心的開口介紹:
“在內地的電梯里,電話是有信號的。”
“香港...沒有嗎?”
又比如秘書問徐港仁需要什么,可以列一張清單給她。
于是他寫了“尿袋”,因為香港人習慣把充電寶叫做尿袋。
結果不出五分鐘,新總裁腎虛的謠言就傳遍了公司。
鬧完笑話,熟悉秘書科普時間又到了:
“在內地,這個叫充電寶,不叫尿袋。”
真是謝謝你了。
這樣的文化差異,幾乎承擔了前兩集的所有“笑點”。
所以徐港仁肯定也不被允許擁有各種快捷支付的手段,而是出門只帶現金。
于是就很尷尬的付不了出租車的車費。
咱不清楚編劇這樣設置劇情的目的是什么。
但司機拒收現金這一點,真的是可以拍的嗎?
另外一個讓人看得滿頭問號的地方,是劇中人物的用詞。
充滿了一種“與時代脫節”的違和感。
已經2023年了,身為一個公司的總裁。
在質問下屬的時候,居然脫口而出的是一句:
“什么東東?”
男主妹妹被小三,結果被正宮找上門的時候,對面的稱呼是“親”。
本來我還懷疑,這可能是編劇想做喜劇效果而故意為之。
誰知道后面男主一家人討論內地流行語的橋段,徹底擊碎了三觀。
什么杯具的意思是悲劇。
什么YYDS是永遠滴神。
還有etc是自動抬杠。
幾個香港人輪番展示完學到的黑話,還不忘真誠夸贊一句:
“內地的潮語還真是潮!”
真是潮到犯風濕,看得我雞皮疙瘩都豎起來了...
刻板印象
所以也不奇怪這部劇打著新時代的旗號,卻有著十分陳舊的內里。
我覺得《香港人在北京》的“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對于女性角色的刻畫。
徐港仁的妻子海倫,在香港是一名有著高學歷的律師。
工作能力強,收入穩定,口碑也很好。
所以一開始知道老公要被調崗到北京,她是不想放棄工作跟去的。
而且對徐港仁也是相當有信心,不怕他會做任何對自己不忠的事。
結果看起來信念這么強的一個獨立女性。
在外面被柜姐吹了兩句耳旁風,回到家就開始疑神疑鬼了。
一番無理取鬧的試探過后,毅然決定放棄在香港的大好生活。
要跟著老公北上。
并且問題其實并不在于海倫突然選擇放棄工作。
而是她放棄工作到了北京之后,思想突然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轉。
好姐妹問她想不想在內地繼續律師的工作。
一直喜歡拼事業的海倫居然回答:
“我老公有時候也會有一點大男人,不喜歡我出來拋頭露面。”
而且這樣一個強人設的角色,全程智商下線。
開頭被人詐騙幾千萬就不提了。
之后到公司和韓國客戶寒暄,說自學了幾句韓語。
結果被指出全是罵人的臟話...
和客戶討論歷史,不知道嬴政和秦始皇是同一個人?
還把《尋秦記》的劇情當作是正史!
不是,這都應該算是常識的范疇吧?
劇中的女角色不是犯蠢,就是戀愛腦。
什么多年戀愛發現自己是小三,什么暗戀多年最后把心上人處成兄弟...
各種言情爛梗拍了個遍,還全都集中在這一家之中。
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而劇集另一層的“舊”,則體現在港劇精神這四個字。
那些TVB中讓人如數家珍的精神和信念,都變成刻板印象出現在了劇中。
比如那一句: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
所以當徐港仁北上之后,他的弟弟和妹妹都因為各種原因,也跟過來了。
那一家人團聚后要干嘛呢?
別急,編劇自有妙招。
原來徐港仁這次調職是明升暗降,并且北京這邊還有一個時刻都想趕他走的大boss。
于是大boss給他出了個不可能完成的難題。
就是要把一個連地鐵公交都沒有的廢棄工廠盤活。
并且要實現五個小目標,也就是賺五個億,搞不定就卷鋪蓋回香港。
而且這個徐港仁,是沒有工作團隊的,那怎么辦?
誒別慌,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齊心頂住這個家嘛。
所以這個項目,就是由徐家四口人一起來完成...
于是吭哧吭哧一個轉場,文創園就從廢墟里建成了。
而且名字里也出現了第二個關鍵詞:獅子山。
你說這家人有這種生產力,還找什么工作啊?
自己創業不好嗎??
然后招商的時候終于遇到困難了。
如何刻畫他們的艱辛?
編劇決定讓夫妻倆哭著,吃一桌麻辣火鍋...
所以獅子山精神就是這樣體現的嗎?
確實,一家人從頭到尾沒有放棄。
可也完全沒有刻畫出男主的能力。
項目開會,什么準備都不做。
天天也不在公司上班。
最后解決招商的辦法,還是靠一個多年未見的老紅顏提的建議。
而男主最擅長的只有成功學演講。
大boss前來視察,質問他怎么營收賺錢?
他居然用一碗“每一個人都會成功”的雞湯,成功給boss畫了個餅。
把他畫走了。
所以這部劇拍成這樣,該不會也是在畫餅吧?
尊重,是創作的前提
在2023年看到《香港人在北京》這樣的劇,無疑讓人震驚。
而且你看不清創作者的意圖。
兩地的文化差異與共性并沒有被自然立體地展現。
編劇反而還不斷通過拉踩來制造形象沖突。
這些尷尬過時的笑料并不好笑。
相反,還很讓人感覺不自在。
而這種不自在來源于冒犯,或者說不被尊重。
因為他們其實沒有尊重內地與香港的任意一方。
26年前同樣有一部劇叫《香港人在廣州》。
它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拍情感,拍溫暖和分離。
從人本身入手,去展現那個時代城市的精氣神。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可在《香港人在北京》中,看不到鮮活的人。
幾個主要人物都充滿了刻板印象,特別不可愛。
更重要的是“北京”這個城市的特色,幾乎除了符號以外沒有任何深入的體現。
你說他們是被調到了任何一個大城市都可以。
所以為什么要叫這個名字?
照這個質量來看,不如還是叫《逐夢演藝圈之北上篇》吧。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