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本海默”票房大爆,超級英雄片的時代要終結了 -
7月21日全球上映后,“芭本海默”(影迷對同期上映的《芭比》《奧本海默》的合稱)的票房表現勢不可擋。兩部電影開畫首周末,北美整體票房突破3億美元,是歷史上首次在沒有續集、漫改和“星戰”的情況下達到該成績。
次周末,兩片的票房跌幅均控制在4成左右,繼續牢牢占據榜單前二。第三周,《芭比》的全球票房超越《你好,李煥英》,締造女性獨立執導電影票房新高。《奧本海默》也成為了疫情之后北美票房最高的R級電影。
《教父》系列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評價“芭本海默”帶起的觀影熱潮時感嘆:“這兩部影片既不是續集也不是前傳,是真正獨立的原創作品。人們可以又一次把各大影院填滿,去看它們。這是電影的勝利!”
你的笑聲可能就是我的眼淚。“芭本海默”的票房大爆,成為了今年超級英雄片最大的外患。作為席卷全球十多年的片種,超英片今年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成績,都出現了大滑坡。
全球觀眾對超英片的審美疲勞已經達到臨界點,極度渴望如“芭本海默”這樣的新鮮血液。雖然“芭本海默”難以系列化成一個取代超英片的片種,但其票房的火爆,也許預示著電影觀眾對超英片的狂熱,已經徹底降溫。
01
在2008年漫威影業推出《鋼鐵俠》之前,美國的漫改電影就已經有很多了,比如克里斯托弗·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和山姆·雷米版《蜘蛛俠》三部曲,以及眾多版本的《超人》。只不過當時并沒有將其統一到一個亞類別中。
隨著漫威開始自己主導旗下漫畫IP的改編,人們發現這些以動作類型為基底,不時融合科幻、喜劇、冒險、戰爭、愛情等諸多類型元素的影片,值得也需要用一個專門的稱謂來予以類型劃分。于是,超英片的概念應運而生。
《鋼鐵俠》
其實,在百年影史中,曾誕生過很多具有獨特魅力的亞類型片種。這些影片要么是類型融合出了新意,要么是把某種地域文化深入到了傳統類型的創作之中。比如喜劇和愛情融合成的“小妞電影”,比如以傳統武術的招式理念來設計動作戲,就誕生了“功夫電影”。
以前曾風光一時的亞類型,往往和創作者的個人藝術表現力息息相關。一旦一批電影人老去,該亞類型就不可避免地從黃金期步入衰退期,甚至消失。
就像金·凱利帶來了歌舞片的巔峰,也帶走了歌舞片的輝煌;沒有能延續安妮·海瑟薇甜美氣質的新人出現,就很難再看到合格的小妞電影;七小福年紀一大,功夫片人才立即出現大斷層;西部片更是隨著電影人的老去和離世,已經宛如不曾存在一般。
02
超英片雖然不如其它亞類型片種那般過度依賴導演和演員,但也難免要走盛極則衰的路徑。
2012年《復仇者聯盟》上映,業內外都被漫威的“宇宙”玩法給驚呆了。其后的十年,超英片成為了票房輸出最穩定的片種,經常在全球年度票房榜單前十里搶占半數席位。2021年,北美年度票房榜單的前四名,竟然全部是超英片。
《復仇者聯盟4》
然而,隨著DC高層策略上的搖擺,漫威宇宙第五階段出師不利,2023年的超英片表現普遍低于預期。高預算、審美疲勞、新角色不討喜、戰力系統崩壞……一系列隱患逐漸蠶食超英片的生存空間。
“芭本海默”的票房大爆,是觀眾們在“用腳投票”,也意味著超英片靠套路化敘事和炫目特效就能豪取票房的時代過去了。Box Office Pro對DC的8月新片《藍甲蟲》的首周票房預測僅1200萬美元,極為看衰。
03
好萊塢其實并不喜歡超英片。很多好萊塢名導們都曾吐槽超英片根本稱不上是電影。雖然超英片很賣錢,但這種影片的運作方式,破壞了好萊塢傳承近百年的生態。
我們常說好萊塢是“制片人中心制”,可它一直是后臺體制。作為前臺的,是“明星中心制”。
以科波拉、馬丁·斯科西斯、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等為代表的明星導演,和以湯姆·克魯斯、約翰尼·德普、威爾·史密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妮可·基德曼等為代表的明星演員,一方面沖擊著各種獎項和榮譽,一方面在全球擁有強大的票房號召力。
早年,新導演只需要拍出一兩部獨立佳作,新演員只需要在文藝片中秀出演技,就能讓自己的名字廣為人知。
超英片打破了這種環境。雖然早期的漫威也曾借用明星演員小羅伯特·唐尼 的名氣,但是很快他們就開始重用新人演員。久而久之,演員一旦出演超英片,他/她的名字就會被超級英雄的名字所取代。
人們已經不記得誰是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只認雷神“錘哥”;原本從伍迪·艾倫的片子中成名的斯嘉麗·約翰遜,已經被黑寡婦一角完全標簽化成了“寡姐”。
以前的漫改電影還會有明顯的導演標簽,比如前文提到《蝙蝠俠》,一定要注明“諾蘭版”。可是后來的超英片,幾乎沒有了導演給作品貼標簽的機會。早期執導超英片的導演,如喬恩·費儒 、喬斯·韋登都還借助影片的大賣而提升了一些知名度。他們之后的超英片賣座已成常態,執導超英片對導演證明自己,幾乎沒有幫助。
有個性、有追求的老派導演們,很難適應超英片的玩法。比如被影迷親切地稱作“扎導”的扎克·施奈德,盡管用口碑不錯的《超人:鋼鐵之軀》點燃了DC追趕漫威的希望,卻在拍攝《正義聯盟》時陷入了困境。
老一代導演和明星們無法“屈尊”在超英片領域,便只能要么拍拍沖擊獎項的非類型片,要么重啟自己的老IP來與之抗衡。“星戰”“侏羅紀公園”“碟中諜”等原本三部曲完結的系列,都在近幾年被再度開發出新的續作或前傳。
04
超英片的高密度產出,嚴重破壞了好萊塢的原創氛圍。一些老系列的重啟,更是加劇了套路復制、流水作業的泛濫。
近幾年,能通過獨立電影讓影迷感到驚艷,并由此成為大導演,拍出有個人風格商業大片的新人,幾乎為零。能夠脫離超級英雄標簽,憑借演技在全球范圍圈粉的新人演員,也幾乎為零。
《奧本海默》是導演諾蘭對實拍和膠片的最后一份執著。《芭比》背后,主演瑪格特·羅比自己創立電影制作公司,以制片人的身份積極孵化《我,花樣女王》《前程似錦的年輕女人》等影片。“芭本海默”的爆火,也許不會立即敲響超英片的喪鐘,卻已是好萊塢電影工業忍痛多年后的一聲吶喊:電影需要原創力和想象力的滋養,電影需要個性的揮灑與態度的表達。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