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真正的中國奇譚 -
2023第一大膈應人熱搜——
#家長炮轟中國奇譚#。
網上沖浪多年,我對此類事件已經是兩眼一抹黑的心態。
腦里只有倆字:
還來?
反駁類似事件的文字,我手都打麻了。
次數多到,我對這位家長都生了些惻隱之心。
Ta得有多脫節世界,才能不知道當年眼見虹貓藍兔下架的小孩,早就長大了。
又得對國內娛樂業多陌生,才完全不懂一部優秀的國漫對國內觀眾意味什么。
居然去炮轟《中國奇譚》這一上影廠最新口碑力作。
于公,故事不落俗;于私,上影廠象征的國風是太多人的情懷。
這邊正久旱逢甘露呢,豈容你一人說下架就下架。
更別提那句迂腐到家的“動畫片應該是給兒童看的吧。”
簡直是在向全體小破站用戶宣戰。
立刻就延伸出了話題:誰是《中國奇譚》的受眾?
網友們激情駁斥這位家長“這本來就不是給小孩看到東西,自己不把關賴誰。”
教育家長“不是全世界都要慣著你家小孩。”
也有戲謔一句“有什么關系,到頭來你孩子也會偷看黃片。”
懟得挺狠,但其實還著了對方的道,這不就變相承認《中國奇譚》不適合小孩子看?
眼看問題又要轉到“我們什么時候搞分級啊!”
這么吵下去不是辦法。
不如大家都退億步,回到那個守著電視機的小孩。
《中國奇譚》,當真不適合小孩子看嗎?
先說一下我對兒童作品的個人審核標準。
極簡單。
要稱得上“不適合”仨字,只有兩類。
一是真能對心智三觀產生極大負面影響;
二是門檻實在過高,俗稱“看也白看”。
縱觀《中國奇譚》目前出的三集單元劇,唯有第二集畫風略為陰郁的《鵝鵝鵝》有商榷空間。
而認為《中國奇譚》不適合小孩看的人,大多有一個誤區。
即覺得這些作品帶有成人童話色彩,小孩難以看透精髓,便粗暴歸類到“看也白看”的標準里,一概讓孩子隔絕。
可你但凡拿小時候的自己代入一下,就會發現一個華點——
小孩看故事,真的未必要體會精髓。
他只需要有最表層的流暢的故事情節就可以了。
不信,你大可以隨便找個小孩,問問他喜不喜歡《楊戩》《名偵探柯南:萬圣節的新娘》《姜子牙》。
那些成年人在影評區死摳的人物塑造、細節描繪、劇情邏輯、隱喻深意,大部分孩子都不會太在意。
要的,就是一個邪不勝正的大方向與高燃的視聽效果。
看不懂的作品,會隨著孩子長大褪色成一種只關于情緒的回憶。
不會被反復咂摸,也不會一生受益。
跟“不適合觀看”還差了十萬八千里,不至于阻止他看。
而“適合觀看”,也未必需要你十歲就具備六十歲的閱歷。
拿開篇作《小妖怪的夏天》舉例。
故事很簡單,主角是一個在浪浪山打工的底層小豬妖,為幫助老板完成“吃唐僧肉”的kpi,不斷被上級壓榨,最終不滿浪浪山妖怪公司,跳槽西天取經集團。
其間的確有許多需要十級社畜閱歷才能讀懂的細節。(飄不想懂
)
如同小豬妖被當成豬鬃刷刷缸,暗喻著底層打工人異化為“工具”的現象。
又如明明有更好的制箭方式,但領導卻堅持用最原始的錯誤方法,只因這是自己的“命令”,權威不容挑戰。
稍稍掀開了關于“管理”和“權力”真相的一角。
再比如彈幕一致認為是“真實結局”的孫悟空那一棒。
擊倒的是前來投奔的小豬妖,也是少年時關于“外面世界會更好”的美夢。
確實,讀懂這些,才能真正讀懂故事的英文標題——
《nobody》。
但讀不懂這些,這個故事就不值得一看嗎?
未必吧。
編劇終究是用一個反轉,造了一個小豬妖跳槽成功的夢不是嗎。
在小朋友眼中,這就是善良的小豬妖幫助四師徒逃離陷阱,最后孫悟空打敗了所有壞人,還回贈了小豬妖一份禮物。
多正向多美好的故事。
看不懂那些晦澀,只看作一個棄暗投明的單純敘事,這便是童真。
時間會慢慢給生活以更多細節,而最初黑白分明的那個世界,回頭看來其實彌足珍貴。
反過來,只能從《小妖怪》里品味到苦澀的成年人,何嘗不是一種可惜。
就此而言。
孩子看小豬妖,非但“不適合”,反而“太適合”。
第三集的《林林》也是同理。
小孩讀不懂故事中“人終究孤島”的悲涼,當作一個“不要濫殺動物”的環保故事,有什么不好?
而我說《鵝鵝鵝》是唯一值得商榷的,也就在于這個故事其實沒有“表象”這一層。
它從頭到尾都是表意的。
你白描這個故事,甚至用不上關聯詞——
一個貨郎穿越峨山去送鵝,途遇一只受傷的狐妖,非要貨郎背它去山頂。
貨郎搖搖晃晃出發,抵達山頂,狐妖又邀請貨郎喝酒。
貨郎本想拒絕,卻見狐妖從口中掏出酒來,轉眼自己便馳騁在酒浪。
狐妖要請心上人一同酌酒,便“吐出”個兔妖,兔妖也有心上人,又趁狐妖酒醉,吐出個豬妖,豬妖還有心上人,最后吐出個鵝姑娘。
別說孩子,這種劇情,很多成年人都要咂摸幾遍才朦朧明白。
因為它的角色并非角色,動作也非動作,都是意象。
看似“送鵝”,實則象征你的“本心”。
鵝山是社會,狐妖是誘惑,山頂是誘惑的頂點,即欲望的頂點。
而套娃似不斷出現的“心上人”,也可以理解為欲望永遠在產生欲望,欲往深處是更多的欲望。
終究,鵝失了,本心丟了,貨郎也成鵝,迷失欲望中了。
如此“表意”的故事,給孩子看,大約真的就是看個寂寞。
即便附上解讀,沒有一定閱歷,也真的很難理解。
所以若說《鵝鵝鵝》不太適合孩子看,我部分贊成。
有待商榷的部分在于,哪怕看不懂,當培養一下審美,其實也無害。
但顯然,炮轟《中國奇譚》的家長不會贊成,即使ta的火力也是集中在《鵝鵝鵝》。
可ta給出的理由卻不關觀看門檻,而是覺得畫風恐怖,把孩子嚇哭。
看似契合我第一項評判標準——能對心智三觀產生極大負面影響?
實則嘛,神經過敏罷了。
被嚇哭,離“撞壞心靈”,一樣十萬八千里遠。
讓人說句實話吧——
小孩被影視畫面嚇哭一下,又能怎樣?
大人們習慣將兒時看見的恐怖影視畫面,命名為:
童年陰影。
詞兒用得挺大,但細看一下,語氣永遠是調侃的或評論向的(僅論影視范圍內)。
當代成年人總為自己的精神狀況尋找孩時原因,大家肯定都見慣。
但終究,我沒見過有人真將責任放在任何一個“童年陰影”身上。
相反,倒是常見無數人懷念那些經典的“陰影”。
某瓣上隨手一搜,遍地是為重溫“童年陰影”而發布的求助帖。
翻看我們自己的孩提時代,那些陰影除卻帶來幾個睡不著覺的晚上,還有什么影響嗎?
哦,有的。
有成為我興趣的啟蒙,也有成為我心中無法逾越的經典。
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對推理文學的興趣,對邏輯性的癡迷,對探求真相的欲望,都來源于千禧年左右引進國內的兩部日本動畫——
《名偵探柯南》與《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柯南》里被稱為“童年陰影”的畫面簡直信手拈來。
《竊盜別墅》里,閣樓門洞中的眼睛,《藍色古堡》里形如厲鬼的整容老太婆,還有《山莊繃帶怪人》里的山莊繃帶怪人。
每一幕都足以讓幼小的我發夠一周噩夢,更別說《金田一》雪夜叉那一集了。
可你看那些長大了的柯南十級學者,一路追隨到四位數的集數,卻一致同意,最讓人叫好的,仍是最“陰影”的前一百集。
而金田一最嚇人的《雪夜叉傳說殺人事件》也被稱為不在場證明的巔峰作,被粉絲津津樂道反復回味。
有被嚇到又如何?
這樣你才懂了,世界上不止有好人,還有壞人,而選擇權在你手上。
孩子只需要去感知和發現,家長才是要引導其走向的人。
相似的,還有著名兒童文學《哈利·波特》。
可謂夢幻與鬼氣齊飛,陰間共熱血一色。
粘在奇洛教授后腦勺上的伏地魔,城堡墻上血字與睜眼石化的巫師們,攝魂怪的驚艷亮相與尖叫屋詭譎的氣氛。
哪一個不陰影?又哪一個不經典?
與柯南一樣,在許多哈迷心中同樣有個分水嶺,即《哈》系列第三部《阿茲卡班的囚徒》。
曾有網友評價,自這一部開始《哈利·波特》超越了兒童文學。
我覺得這個說法不甚準確,因為文學不分種類高低。
應該說自第三部起,《哈》由一部普通的兒童小說,成為了一套老少咸宜,常看常新的優秀兒童文學。
原因便是那些“陰影”。
第三部開始,汲取快樂的攝魂怪出現,正義的角色開始死去,夢幻的魔法故事展現了現實的肌理。
愛與勇氣的大命題,才自此有了值得一生回味的厚重感。
當然,咱還有更有國民度的例子——
國產動畫神作《黑貓警長》,其實就是讓不少網友至今直呼“噩夢”的存在。
“童年陰影”指數最高的,是發生在昆蟲世界的第四集——
先是玉米地的居民私自執法,制造了一場血肉模糊的屠殺。
再是剛認識三天的螳螂火速洞房,定情信物還是一只鞋,堪稱閃婚族及小眾癖好的最早科普欄目。
還有另一細節則是,螳螂夫婦的造人現場有幾只蜜蜂寶寶在偷窺……
不過這些都算不上啥。
最驚掉人下巴的,還數隨后發生的命案——
婚禮當晚,黑貓警長收到報警說,螳螂新郎在家中被殺。
還是碎尸萬段,殺蟲烹尸的那種。
巧合的是,犯罪現場正好留下了大反派一只耳的足跡。
案件會如此簡單嗎?
依如今水準的智熄國漫,或許可以這么簡單。
但84年播出的《黑貓警長》卻偏偏來了個變態到沒邊的反轉——
兇手其實就是螳螂姑娘,它在結婚當晚吃了自己的新郎。
且,還是螳螂新郎跪著求它吃的。
動物交配后吃掉配偶補充營養的行為,被稱為“性食同類”。
而當年的《黑貓警長》把這一生物學現象改編成了一出恐怖的命案,當真前衛至極。
你能說它不黑暗嗎?
不能,它簡直黑透了。
對這一案件黑貓警長最終給出的結論,可是“尊重傳統,不予追責”。
擱現實里,這就是妥妥的蔑視法律、縱容犯罪啊。
可它又怎么禍害下一代了嗎?
至少我是沒聽說過,有哪個惡棍是因為看《黑貓警長》把心腸看壞的。
倒是被“嚇”到的小孩,都記住了這個生物知識點。
當然我必須承認,要論證這類“成人向”的東西對孩子沒有絲毫害處,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萬個人尚且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更何況想象力更豐富些的孩子,保不齊就有哪個把影視當了真。
畢竟,連小孩模仿《喜羊羊》把同伴抓來烤這種看似荒誕的新聞,都實實在在發生過。
不過,既然我們無法論證“沒有影響”,又如何論證“有影響”?
很多家長大抵是秉持著一種思維。
即,隔絕一切可能的污染源,讓小孩生活在提純的真善美中,把童年陰影扼殺在搖籃里。
可這個設想真的實際嗎?
這個問題咱先按下不表,因為我始終覺得,與其討論一個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倒不如先聊聊問題的前提——
到底怎么算“童年陰影”?
的確,不少影視作品曾給我們留下不美好的記憶。
但之于大部分人而言,這種或許只是一種淺層的恐懼。
典型情況的是嫌角色長得不美麗——
《春光燦爛豬八戒》里的五毒怪和九命貓妖
可這種情緒和“童年”的關聯有很大嗎?如今都奔三奔四的人了,看這些不還發憷?
另一種情況,還有所謂“細思恐極”。
例如《黑貓警長》中大Boss吃貓鼠,它居然是拎了只貓爪出場的……
可想想,等到有功夫“細思”這些細節,我們不也早遠離童年了嗎?
記得《家有兒女》有一集,劉星看《午夜兇鈴》嚇出了后遺癥,每天夜里都鬧得全家不得安寧。
全家上下想盡辦法開導他,好容易幫他消除了恐懼。
可下一個嚇出“中年陰影”的,卻是不信邪的劉梅。
我并非在說這類“兒童不宜”的作品對兒童無害。
而是想表達,這種層級的恐懼其實夠不上“陰影”,也不只對童年有效。
我們很多時候使用“童年陰影”這個詞的語境,更近似一種調侃——
它在我小時候嚇到過我。
可要論它們真造成了怎樣的心理傷害?
不如看看《家有兒女》三個孩子對童年真正的恐懼是什么。
之于夏雪,是從小經歷家庭變故,因為被忽視而被迫早熟的無助。
之于劉星,是從來不被母親看重,連一句肯定都得不到的挫敗感。
還有小雨,雖然排行老幺,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但這種溺愛也時常變形成某種縱容或控制。
你說 你愿不愿意當神童
要注意,《家有兒女》中的夏家已然是一個美好到幾近失真的家庭,但孩子們仍然無法完全擺脫家庭的影響和創傷。
所以,真正的童年陰影多數情況不會來自什么影視作品。
這頂大帽子,很多情況倒要還給那些對教育不負責任,試圖把所有問題歸因外界的大人。
對孩子萬事小心很有必要,但起碼得分清,這小心到底是來自真情實感的關懷,還是只是一種成年人的傲慢和塞責?
影史最偉大的少年題材電影之一,《伊萬的童年》。
士兵驚訝于12歲的伊萬已經讀過了他拿出來的任何一本戰爭書籍,這對一個孩子而言顯然太不合適。
而實際上,伊萬不單不像個少年,還幾乎不像個“人”——
這個突兀地出現在戰場的男孩,是最盡職的戰爭機器,哪怕孤身走向納粹的炮火,他都不帶任何的恐懼。
所以,我們可以說是讀物把他引上歧路,令他童心盡失?
可伊萬又何曾知道身為孩子他該看什么。
他的父母早被納粹殺害,軍隊看中他嬌小的身材讓他成為了最前線的偵察兵,每日匍匐在硝煙中搜集情報。
從沒有大人教過他孩子該怎么生活。
那么,讓我們把那些戰爭的書燒掉吧,這樣伊萬搞不好就能變回純真少年呢。
靠舉報和焚書坑儒解決教育問題,多簡單的事兒啊。
等燒書的煙塵最后散去,我們迎接的不就是一個美麗新世界嗎?
大人放羊一樣把孩子隨手一扔,任他們去學習充溢人間每一處的真善美,不必擔心他們被任何雜質玷污。
等啥都清凈了,我們一同呼吸真空,這世界才好呢。
那只是一部該死的電影而已
實際上 相比電影
我更擔心你看新聞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