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說,這部電影中的李大釗形象,將成為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新標桿 -
很多人了解陳獨秀和李大釗,并不是從影視劇里,而是從歷史書上。
了解李大釗,更多是從小學課本里那篇《十六年前的回憶》,讀課文的時候,很多小學生并不知道,這個大胡子曾為中國做過什么。
查看大圖
今年恰逢建黨100周年,我們幾乎見到之前從未見過的李大釗形象,也了解了關于李大釗生涯的所有故事。
這個偉人,就這樣增強了曝光率,在100年后變成了頂流。、
《覺醒年代》《光榮與夢想》里,張桐接連飾演李大釗,他幾乎憑一己之力重塑了李大釗的形象,讓人們認為他飾演的,就是最貼近李大釗真實形象的。
查看大圖
而《1921》中,李晨的李大釗也讓觀眾眼前一亮。
查看大圖
三十年前的電視劇《李大釗》中,李雪健老師的李大釗也十分經典。
查看大圖
不過,番茄君剛刷完電影《革命者》,認為張頌文 的李大釗,也不可小覷。
查看大圖
這個李大釗,或許不如張桐版出名,也不如李晨版顛覆,但絕對是中國主旋律電影里標桿式的形象。
今天,番茄君就跟大家聊一聊,張頌文的李大釗,以及這部名叫《革命者》的電影。
查看大圖
這是一部不需要劇透的電影,影片片名雖為《革命者》,但整部影片都是以李大釗為核心人物的。
刷完電影,感受頗深,也頗為震撼,有那種看完《覺醒年代》一般的觸動,對李大釗,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查看大圖
如果說劇集只是講了李大釗在建黨之前的經歷,那《革命者》,則用十分高級的方式,串聯起了李大釗先生的一生。
作為7月上映的第一部主旋律電影,《革命者》有三個最大的優點,正是因為這三個優點的加持,讓它有能力與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掰一掰手腕。
優點一、張頌文的神級表演
沒有張頌文,就沒有《革命者》中的李大釗,沒有李大釗,也就沒有這部電影。
所以歸根結底,張頌文是電影中最重要的一環。
查看大圖
他自知扮演李大釗的壓力,所以在演出之前,張頌文下了很大的功夫。
查看大圖
他不僅翻出了李大釗僅存的十幾秒沒有聲音的視頻,一遍遍模仿其動作,重建李大釗的形象。
查看大圖
更找了很多的資料和史料來讀。
為了了解李大釗的生平和細節,他找來了李大釗在北大學生們的采訪及文字,從中了解關于李大釗的軼事。
從最后的呈現效果看,張頌文沒有讓觀眾失望,這個塑造任何角色演技都讓人放心的演員,演出了最有特色的李大釗。
查看大圖
影片中張頌文到底是怎么表演的?
只一個技巧:哭。
你一定會奇怪,一個偉人,這種“哭”出來的形象,可靠嗎?
哭有很多種,要看怎么哭,而張頌文飾演李大釗時候的哭戲,卻都有深意。
三次掉眼淚,讓番茄君印象深刻。
第一次,報童阿晨之死。
查看大圖
李大釗是認識這個小報童的,認識的契機是他找阿晨買過書,兩人有過短暫的交談。
查看大圖
大釗先生還告訴他:手上有油,是不可以碰書的。
在繁華的大街上,阿晨被俄國人暴力槍殺,李大釗聽聞槍聲出來查看,發現倒在血泊中的阿晨,一邊聲嘶力竭地求救,一邊大哭起來。
這種悲憤,是李大釗作為一個普通人,對下層人民的體恤,對公義的堅持。
因個體的死亡而哭,是出于正常人的情感。
第二次,“三一八”慘案現場。
雖然不熟悉“三一八”慘案,但我們肯定對魯迅那篇《記念劉和珍君》印象深刻,劉和珍就犧牲在“三一八”慘案中軍閥段祺瑞的槍下。
查看大圖
剛開始和軍警對峙的時候,李大釗面對槍口,還發表過激情澎湃的演講。
他料定軍閥不敢開槍,更不敢大規模槍殺學生和群眾。
查看大圖
只是他想錯了,當他們手挽手沖向軍陣的時候,他也帶著學生沖向了死亡。
查看大圖
沖突來的很快,李大釗被打暈。
當他醒來的時候,槍已經響了,滿地的尸體,響徹云霄的哀嚎。
倒地的女學生問:守常先生,怎么辦啊?
查看大圖
能怎么辦?他第一次感受到無力。
環視慘案現場,李大釗哭了,兩行淚從眼鏡下面滑落到胡子下方。
這種悲慟,是作為領袖無法保護自己學生的無力,是作為組織者對年輕生命犧牲的愧疚,更是對舊世界的徹底絕望。
查看大圖
因運動失敗而哭,是出于領袖的擔當。
第三次,慘案后的醫院
當一個個哀嚎著,滿身是血的學生被送進醫院,頭部受傷的李大釗呆呆地坐在凳子上。
查看大圖
佟麗婭 飾演的趙紉蘭找過來的時候,他終于可以在妻子的肩頭緩一緩,喘口氣。
查看大圖
歇了沒一會,他哭了:“他們有槍”。
是恐懼嗎?當然是,作為一個普通人,面對槍炮,沒有不怕的。但更多的,是為中國革命的擔憂,是為中國未來的焦慮。
查看大圖
在慘案面前,他認識到了槍桿子的重要性,與他的那位學生之后的想法不謀而合。
查看大圖
“我們有主義,但也要有槍。”
因思想覺醒而哭,是出于偉人的格局。
看到沒,僅僅三場哭戲,就完成了李大釗在人物塑造和觀眾認知上的蛻變:
普通人→領袖→偉人。
查看大圖
而這中間的故事和經歷,則給李大釗這個角色更多的塑造空間和層次。
歷史書中的李大釗,不再是那個扁平的先驅人物,而是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生活的人。
所以說張頌文的表演,一個字:絕。
優點二、獨具特色的敘事方式
看過電影的觀眾可能對此深有體會,《革命者》并不是一部按照正常時間線敘事的電影,而是一部以閃回剪輯為主的碎片式影片。
影片共有兩條線索,主線是微觀的,以大釗先生犧牲前的38小時為切口,通過各種事物、人物和想法的錨點,對過往的經歷進行插敘。
查看大圖
副線是宏觀的,講述了1912年到1927年之間,李大釗為了給中國尋找出路所做的努力。
這中間有我們熟悉的《新青年》創辦,有“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當然也有蔣介石的“四一二”政變,段祺瑞的“三一八”慘案,“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等等。
查看大圖
這種剪輯方式并不常見,而且有很大風險,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讓整部電影節奏凌亂。
不過好在有管虎,敘事上《革命者》頗有些管虎的影子。
雖然邏輯線是亂的,但有李大釗被捕這個情節預先建立的心理邏輯,電影的無序會因為情緒而變得有序。
查看大圖
這一樁樁一件件,雖然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事,但在大釗先生行刑前以閃回的形式放出來,動人且真實。
回憶里的人和事,或多或少,或善或惡,都像一面鏡子,反射出大釗先生的高尚的人格和領袖氣質。
查看大圖
兩個線索,最后集中交融在大釗先生被處以絞刑時的那根繩子上。
既有情緒爆點,又有升華意味,既體現了李大釗的大義,又表現出革命者不懼犧牲的偉大精神。
查看大圖
李大釗這個人物,也因此更為鮮活,更為生動,也更令人信服。
除了敘事,我們能看到電影中不少意味深長的鏡頭語言和表達藝術。
查看大圖
電影中有一個李大釗伸手觸摸光的鏡頭,和他在自家庭院摘花的鏡頭剪輯在一起。
黑暗和光明的對比如此之強烈,自由和牢籠的對比亦讓人觸目驚心,但為了心中的理想,大釗先生寧可坐在暗不見光的囚室中犧牲自己,也不愿享受只屬于個人的時光靜好。
這鏡頭,像不像一首詩?
還有,決定李大釗命運的死刑,被以天平作為意向表達了出來。
查看大圖
在張作霖手里,殺不殺李大釗,他其實是猶豫的。
民間遞上來的請命書,和李大釗應該被殺的罪證,放在天平上正好平衡。
查看大圖
之后他請示了蔣介石,戲臺下看戲的蔣介石忌憚李大釗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只批了八個字:速行處決,以免后患。
這成了決定李大釗命運的轉折點。
查看大圖
命令放到天平上,生命的天平瞬間傾向死亡。
把生命放在天平上,張作霖的軍閥嘴臉和蔣介石的走資做派被反諷得底褲都掉了。
查看大圖
而真正偉大的李大釗,則拒不出獄,寧做殉道者,喚醒更多的人。
查看大圖
像這種充滿藝術感的鏡頭語言,片中還有很多。
這讓《革命者》充滿了鏡頭之美,電影之美,這種美,也理所應當地用在了革命者李大釗身上。
優點三、升華與傳承
雖然以閃回為主,但《革命者》中,頗有對革命精神的升華和傳承意味。
這種傳承,主要表現在兩個人身上。
一個是小慶子,也就是之后去獄中救李大釗的李慶天。
查看大圖
小慶子,原本是1916年,李大釗最失意的時候,在乞丐洗澡的澡堂子里認識的小幫工。
他幫小慶子理解何謂“工人”,也給小慶子種下了以后要“為天下”的理想主義種子。
查看大圖
1927年,這顆種子開花結果,小慶子也成了共產黨,并以特工的身份臥底在敵人內部。
這里的小慶子或許只是泛指,李大釗影響的,又何止小慶子一人,那是千千萬萬個對中國未來抱有期望的少年。
這便是最大的傳承。
另一個,自然是從湖南來的毛教員。
查看大圖
毛主席曾說過:“李大釗是我真正的老師。”
他對毛主席影響頗深,從北大圖書館到馬克思主義,從對俄國革命的研究到共產黨的建立。
查看大圖
兩人亦師亦友,我們用個更貼切的詞,叫薪火相傳。
查看大圖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不夸張地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但沒有李大釗就沒有毛主席。
這里的升華和傳承意味,更濃,更醇,更真。
看完整部電影,普通觀眾都能看到《革命者》的獨特。
正是這樣獨特的電影,讓這個獻禮季多了幾分色彩。同樣的歷史不只是一味重復,而是多視角,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示給我們。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學習,了解,繼承,發揚。
跟這些100年前的90后和00后比,我們的擔子雖不輕,但未來更光明。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