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幫糊咖翻紅,全靠她一手操辦 -
01
還記得嗎?
前幾年新版《流星花園》里全網嘲的“杉菜”沈月,最近又有了自己的F4。
放錯了,是這張——
來源|微博@快樂的大人官微
出自最近的新綜藝《快樂的大人》——一檔由沈月的vlog擴充而成的慢綜。
固定嘉賓包括沈月和她vlog里的常客王敬軒(妖揚)、吳宇恒、周彥辰組成的“野居一家”,加上編外人員(飛行嘉賓)范世錡。
誰曾想,沈月的vlog竟然做大做強到如此程度,還拿下豆瓣9.3高分,被稱作年輕人版《向往的生活》。
曾幾何時,《向往的生活》的橫空出世一度讓人心向往之,后卻在精雕細琢中漸漸失了味道。
回過頭才發現,從《向往的生活》的偽鄉村客棧,再到《快樂的大人》的窮游趴體,原來精裝修的林中茅屋,早不再是年輕人療愈情緒的精神烏托邦。
這么說吧,如果你對去年的爆款綜藝《快樂再出發》意猶未盡,那完全可以把《快樂的大人》當代餐。
一樣是糊咖窮游,不過《快樂的大人》節目形式甚至更散,全權交由嘉賓自行策劃和制作節目。
攝像頭是自己架的,主題曲是自己做的,飛行嘉賓也是自己薅來的,主打一個嘉賓全自助。
多年的觀綜經驗告訴我們,最大的反套路,就是沒有套路。
第一期在沈月家開錄,住在同小區的哥幾個一來跟上炕似的,穿著睡衣見到沙發就躺。
但說他們隨意吧,臉上還知道打個底。
神奇的是,這檔節目“形散而神不散”,我愿稱之為氛圍感綜藝。
什么意思?
就是你分明搞不清楚笑點在哪,但還是會不自覺跟著笑。
別看這是一場全員i人的好友局,氛圍卻很有感染力。
跟很多嘉賓自娛自樂、觀眾卻尬到摳腳的假嗨節目有所不同,關鍵一點在于,它不會讓觀眾產生局外人的隔閡感。
有個說法叫“第四堵墻”,表示表演者和觀眾之間存在的無形界線,換句話說,我們與舞臺、屏幕里的人往往是存在天然距離感的。
可《快樂的大人》這種氛圍感綜藝就像打破了第四堵墻,讓屏幕前的觀眾也能融入其中。
在vlog里,他們就像一群元氣滿滿的玩伴,總會給你云出游的代入感。
圖源|微博@沈月
《快樂的大人》畫風也大致如此。
如果說以往很多綜藝是“代我去旅行”,那《快樂的大人》則有“帶我去旅行”的真實感。吃吃蒼蠅館子,侃侃大山,相比其他大制作綜藝,生活感和煙火氣反而更足。
初看陣容時,還以為是一檔粉絲向綜藝,看下去才發現,他們根本不像在拍綜藝,而是在演我和我朋友的日常。
點奶茶時,總有朋友習慣無腦跟單,臨下單又突然變卦。
如今年輕人送客不流行隨禮,隨份垃圾下樓代扔才是社交潛規則。
看他們打趣玩鬧,完全就是當代年輕人尤其是i人精神狀態的真實寫照——
散是只想隱身的乖乖仔,聚則成了一起丟人的顯眼包。
當然,如果僅僅是實錄也難免無趣,能造梗、懂整活,才是營造氛圍感的關鍵。
一如團隊里的粘合劑,沈月,既能拋梗,又開得起玩笑。
范世錡大概也沒想到會跟一臺車撞衫
社恐程度最輕的王敬軒則充當大家長角色,許是因為東北人刻在骨子里的搞笑基因,既能張羅控場,又是活躍氣氛的接梗能手。
范世錡(車內拍照ing):可真是夠糊的
王敬軒:他罵咱們仨糊
團隊中的團寵往往也是團欺,崽崽吳宇恒日常賣萌,就常淪為眾人模仿和調侃的對象。
總之,全員的樂趣都建立在他的羞恥之上。
弟弟周彥辰則代表團隊中i人屬性最強的那類,平時話不多,走的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路線。
論如何生動地形容吳宇恒的呆萌常態?
——就像這個機器一樣,它就是不對焦。
你會發現,這類慢綜的笑點是不成套路的,不需要刻意設計,三言兩語的日常對話就能碰撞出彼此心照不宣的快樂密碼。
就像自行組織拍海報那期,葫蘆娃沖著財神爺叫“爺爺”,把財神爺都笑發財了。
當屏幕外的觀眾跟他們共腦,也能實現笑點同頻,宛如一部好友相處實錄的高能合輯。
可以說,自《快樂再出發》之后,《快樂的大人》又是一次白描式呈現的勝利。
02
觀感輕松倒是意料之中,沒想到的是,還能在一檔慢綜里看出爽感。
《快樂的大人》是懂陰陽的。
如今綜藝界的流量密碼是什么?
——矛盾。
好不容易當了回節目策劃人,他們自然精準拿捏了剪輯套路,一言不合就隨地大小演……再一秒破功。
開會開到一半,突然瞄到電視上炒CP的綜藝走向,他們也敢大膽開腔——
沈月:他們為什么在搞戀綜?
王敬軒:所有綜藝最后都喜歡搞一下這個
你不是最清楚嗎(笑)
看到這,相信老綜藝人們應該秒get,他們看似在調侃沈月,打的卻是隔壁吳彤導演的臉。
還記得去年的《無限超越班》嗎?
節目前后期接連搬出綜藝矛盾+炒CP兩把流量殺手锏,賺足了熱度,也招來了罵聲。
合理懷疑《快樂的大人》在仗糊行兇,像是專門來粉碎綜藝套路的。
對完形填空式的綜藝套路來說,熱度和話題就是永遠的標準答案。
如你所見,后來也的確慣出了越來越多依葫蘆畫瓢,掛羊頭賣狗肉的“詐騙綜藝”。
比如最近另一檔綜藝《一拍即合的我們》,找了一批演員在節目上重演偶像劇,打著演技綜藝的旗號,卻把戀綜套路玩得明明白白。
果然,當下綜藝的盡頭是按頭觀眾嗑CP。
賽制上,光選搭檔就分成好幾輪,又是在見面前安排線上聊天,又是全員入住心動小屋,嘉賓出場后立即進入互選環節。
你以為折騰了這么一圈終于選好搭檔了?
不,吃飯的時候還要重新洗牌再選一次。
看下去才發現,這壓根不是什么找戲搭子的節目,品品這生怕觀眾不嗑的選人片段,倒是可能讓誤點進來的觀眾以為走錯戀綜頻道。
這邊是口是心非的嘴硬男,氣走了原本雙向奔赴的女搭檔。
那邊年下男因其他工作提前離開,臨行前支支吾吾一句“我希望你可以等我”,就讓觀察員先嗑瘋。
而導師點評也在脫離了以往的抓馬撕X模式后,滑向另一種極端。
書面化的措辭宛如AI念稿,活像小學老師在學生手冊上寫的教師評語,乍聽沒毛病,可越品越像應付觀眾的場面話。
完整無刪減版點評截圖
從這個角度看,說是演技綜藝也沒錯,鏡頭下的每個人都仿佛1:1還原劇本上的限定角色,只是,這屬實有點辱真人秀了。
就炒CP來說,倒不是因為節目安排的藝人沒有CP感,而是造糖手法實在拙劣,放十年前還可能被嫌過時。
《無限超越班》里美其名曰“培養默契”的約會環節,卻分明拿了土味偶像劇劇本。
這邊主角在你儂我儂,鏡頭一切,那邊默默守護的深情男二趕巧看了些不該看的東西,上演一出三角虐戀。
再安排個落單的炮灰女二,從男主的區別對待中,突出對女主的偏愛。
該配合劇本演出的藝人未必覺得“錢難賺”,倒是被惡心到的觀眾只能捏著鼻子罵一句“*難吃”。
而《快樂的大人》打破套路的方式,便是用魔法打敗魔法,除了公然調侃,還直接把綜藝套路拆解給觀眾看。
別的節目還在大費周章拉郎配,沈月卻在節目里明目張膽嗑起了CP,在幫吳宇恒拍照時出了點小插曲,于是趁著范世錡過去幫忙的功夫瘋狂按快門。不愧是編導出身的綜藝人,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綜藝CP是如何誕生的。
歸根到底還是觀感問題,一眼假的所謂流量密碼再怎么生搬硬套也迷惑不了觀眾。
反之,若在自然而然的相處中就能擦出火花,不用按頭,嗑學家自然上頭。
03
對嘉賓而言,這種套路化的綜藝也很難突出他們作為人的特質,給觀眾提供共鳴點,而只是綜藝流水線上的工具人。
《無限超越班》里全員外出研(約)習(會)那一期,出發前有個對話細節。女嘉賓們被安排提前上車分開入座以供男生挑選前,吐露了想自由選座的心聲。
- 你有沒有本來想跟我坐的?
- 有
- 我也是
是的,嘉賓上節目連轉場的座位自由都沒有,不然接下來怎么培養(炒)默契(CP)?
但,真人秀嘉賓理應是生動多態的樣本,而非服務于套路的工具。不求完美無瑕,但至少盡量真實。
此前沈月在《無限超越班》的局促表現引發過爭議,但在這個節目里找到適合自己并能發揮特質的方式,就像當時在節目面試現場播放的vlog里的她一樣,自然又元氣。
連在《無限超越班》拿了祭天劇本,被推出來挨槍子兒的范世錡。
節目里因遲到挨罵,后被扒是劇本安排
在《快樂的大人》里都觀之可親,找到了屬于他的定位,被不少人呼喚常駐——
在這群玩心重的固定嘉賓里,被襯托成了獨一份的沉穩。
既能配合出喜劇效果,在海邊丟鞋事件中,有人沉迷抓蝦,有人撿石頭,把他氣成一群“沒頭腦”里的“不高興”。
- 誒,我找著一塊紫shai的石頭
- 我讓你找鞋!
又能窺見他作為旁觀者的細心,留意到最內斂的周彥辰開始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快樂的大人》不是藝人的洗白平臺,只是勝在能突出嘉賓特質,提供了一種理想化的社交方式。
你會發現,沒有被套路綁架,也沒有被剪輯引導的他們是鮮活的,甚至褪下明星光環后在他們身上還能投射出我們自己的影子。
看他們相處總讓我想到《請回答1988》里在雙門洞一起長大的那群孩子,他們無所顧忌的相處狀態下,都基于對彼此個性足夠了解。
比如周彥辰就像身邊那類性格慢熱的朋友,有時即使在熟悉的朋友面前也不太愛說話,習慣躲在角落看其他人玩鬧,但周圍朋友都心照不宣地允許他在團隊里做一個看似不和諧的符號。
恰巧對應同樣寡言內斂的狗煥,大家不會強迫他開朗,但一有集體活動都不會忘了他。
又如“碎嘴子”王敬軒,實則起的是團隊的主心骨作用,玩得開又知分寸。
就像看起來最沒心沒肺的娃娃魚,實則是幾人中最清醒的人生導師。
困在殼子里的角色和情感,始終如隔靴搔癢,很難真正打動人心。
所謂綜藝活人,不過是指無異于你我的藝人,哪怕遇到最容易讓觀眾摳腳的煽情環節,也能讓人共情。
在衍生小節目《你最好是》里,他們需要輪流互相備采,聊到彼此關系時都忍不住哭了,但他們的反應不是作秀式的釋放,而是在克制和掩飾。
一邊哭一邊下意識用大笑、摸頭發和整理衣服這些不自然的小動作掩飾難為情,像極了東亞家庭表達愛意,別扭但真實。
節目真誠制作的底色,其實是一種重呈現、輕加工的善意。
不論是激化矛盾還是炒CP,出于“缺德”的私心,總有人愛看,但掌握了流量密碼后的復制粘貼,又有什么意思?
而綜藝剪輯引導下的明星則被剪成碎片化形象,在大眾口碑中不斷沉浮。
當然,對于拿錢辦事的明星或許是筆劃算的買賣,倒是白瞎了真情實感的觀眾陷入循環內訌,淪為資本Play中的一環。
如果說鏡頭濾鏡下的形象必然是碎片化的,那真人秀至少也理應秀一些真實可辯的人性和情緒,而非臉譜化的善惡包裝。
如今大家都愛說,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拋開套路化的節目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否讓觀眾從中看到自己,別讓“內容為王”淪為一句口號。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