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和你再見一面》澳門電影人的一封“家書 -
原標題:《多想和你再見一面》:澳門電影人寫給祖國的一封“家書”
1995年,《大辮子的誘惑》開啟澳門本土電影的創作歷史。今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澳門題材電影《多想和你再見一面》通過大銀幕與觀眾見面。同樣是在澳門拍攝的愛情片,《多想和你再見一面》立足澳門本地的歷史文化與人文特色,通過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以小見大地展現澳門回歸祖國后的繁榮景象。
《多想和你再見一面》的導演選擇愛情故事作為電影的敘事載體,因為愛情的力量簡單、純粹,但又深刻、久遠。澳門牛雜店女孩姍蒂邂逅來澳門游學的北京大學生喬明莊。兩人度過一段浪漫的時光后,喬明莊返回北京。他們跨越千里,努力維系情感,卻漸行漸遠。2018年,隨著港珠澳大橋建成,兩人再續前緣。這段溫情細膩的愛情故事,折射出澳門回歸祖國前后的發展歷程。片中,姍蒂和喬明莊的愛情之路與澳門近年來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例如澳門回歸的那一刻,姍蒂寫信告訴喬明莊:“我感覺我們好像近了一些”。喬明莊投身港珠澳大橋建設,既是響應祖國建設需要,也是為了拉近與姍蒂的距離。從澳門到北京,這段感情相隔兩千多公里,橫跨整整20年時間。但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無法成為兩顆心靠近的阻礙。澳門與內地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姍蒂和喬明莊的心也越走越近。
為了將兩人之間的感情“潤物細無聲”地傳達給觀眾,影片靈活使用多種藝術手法。例如在視覺表達上,影片中多次出現煙花、橋等元素,既為故事增添浪漫的美學色彩,同時也蘊藏深刻的文化內涵。煙花寄寓人們的美好心愿,是對幸福、團圓的熱切期盼;而橋則代表兩個人的情感跨越時空,心心相印,更象征著澳門與內地緊密相連。宏大的主題通過藝術化處理,落實到具體細節中,讓觀眾既容易看懂接受,又能產生感悟和共鳴。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部影片就是新一代澳門電影人乃至澳門人寫給祖國的一封“家書”。家書中不僅訴說著澳門和內地人民的同胞情誼,更展示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的發展成就。影片通過姍蒂的視角,展示小小牛雜店的變化,進而展示回歸祖國后澳門社會面貌發生的喜人變化。很多細節從不同維度構建故事的敘事空間,讓觀眾仿佛也生活在澳門,見證著這難忘的時光。這就是現實題材電影的力量。
隨著澳門與內地在文化產業等方面不斷交流合作,越來越多澳門電影人將會成長起來,通過電影藝術形式,向世界展示澳門的文化魅力與人文風采。《多想和你再見一面》帶給我們啟示,創作者應把更多精力放在挖掘澳門本土故事,以及體現澳門與內地、澳門與世界的連接的故事上,展示澳門社會的發展,體現澳門文化的多元。相信澳門電影將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成為中國電影百花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