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密碼》張頌文的表演,為何讓部分人不舒服?粗糠緣故 -
我原本以為,聊電視劇《清明上河圖密碼》,是沒有必要聊兩位主演演技的。如果說白百何 還因為“一指禪”有人詆毀她一下的話,那張頌文 這邊,顯然是一位老好人,沒啥值得詆毀的,所以,不會面對演技上的指責。不過,從該劇形成的口碑情況來看,卻出現了比較“奇特”的事情,真有觀眾覺得張頌文演得不好。
說張頌文演得不好的聲音,整理一下,無外乎就是,張頌文怎么可以嘻嘻哈哈著表演角色呢,一點都不嚴肅,張頌文怎么沒有一丁點的古裝氣質呢,張頌文這種鬧著玩兒式的表演,讓這部電視劇更像是喜劇電視劇,而不是古裝電視劇啊之類的話。看完了這些話,真的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就是粗糠和細糧的對比造成的。
什么是粗糠啊?諸位可以看一下,很多粗制濫造的古裝劇作品當中,主角們的臺詞,都是半文不白的,主角們念臺詞的方式,都是有板有眼的,尤其是講求幾個字一斷的。這種拿腔作調,其實是學校里邊或者演技培訓班里邊教出來的。您放心,那種幾個字就斷一下的臺詞朗讀方式,一百個里邊,一百二十個都是這類科班培訓出來的。
甚至于,這類培訓班還覺得,古人就是這么說話的呢。大量的古裝劇作品,用流量明星的那種,基本上都是這種表演方式。喜歡拍爛俗古裝劇的導演們,也要求演員們就得這么念白才行。而這種念白,說好聽點叫古裝腔調,說難聽了,其實就是死氣沉沉——搞來搞去,沒有一丁點的生氣,像死人。
什么叫細糧呢?粗糠是給豬吃的,細糧則是給人吃的。如果觀眾們經常吃“粗糠”類的古裝劇,再來看張頌文帶來的《清明上河圖密碼》當中的細糧式的表演,就不適應了,不舒服了。這就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明明拿腔作調才是錯誤的,但因為錯誤的東西吃的太多了,吃個正常的,反倒是不適應了。
像張頌文的這種嘻嘻哈哈當中來完成角色,去掉古裝腔調的表演,才是真正的正確,塑造的才是活著的人。在這里,我舉個其它的例子。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浙江衛視曾經有一檔綜藝節目,叫《我就是演員》。這檔演技比拼類的綜藝當中,邀請宋丹丹當導演。有一次,讓宋丹丹表演古裝,要拿腔作調,老太太直接表示,你們那種拿腔作調,我演不了。宋丹丹大姐是實在人啊。
拿腔作調的那種古裝,就不是表演活著的角色,是把角色往死氣沉沉當中演。像張頌文這種,嘻嘻哈哈著來,才是古人的樣子。話說,中國古人真不是粗糠古裝劇當中那樣子的。同時,在臺詞上,也不是半文不白的。這個常識,部分喜歡吃粗糠的觀眾不知道,是蠻遺憾的事情。
可能,這批粗糠觀眾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時候背誦古文,因此便覺得,古人說話,也是這個樣子了的。其實,并非如此。在中國古代,文和口,是不直接對應的。中國古人說話,也是大白話,平常話,沒有之乎者也的。咱們的“文”,主要是公文、文學等層面上用。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您想想,咱們中國那么大的地方,各處都有自己的方言。在古代,地域和地域之間又交流的沒有那么頻繁,也沒有廣播和電視,更沒有互聯網,萬一福建人遇上東北人,可怎么交流呢?他們彼此之間的方言,互相聽不懂啊。這個時候,“文字”的作用就出現了。雖然口上的話交流不了,但可以筆談,大家的文字是一樣的。
但是,粗糠觀眾們千萬不要覺得,中國古人日常交流,就是您背誦的古文那個樣子的。好多粗糠類的古裝劇,凈搞這類半文不白的臺詞來忽悠粗糠觀眾了。在中國古代,大家也說大白話的,除非,出現了不同地域的人湊在一起,大家就不說話了,筆談。
張頌文選擇了細糧的表演方式。細糧,才是給人吃的。張頌文在《清明上河圖密碼》當中的斷句,就是口語化的,日常交流當中怎么斷句,他就怎么斷句,不搞粗糠古裝劇當中那種幾個字一斷了。這種表演,是對粗糠演員的降維打擊啊。
類似的打擊,還出現在現代劇當中,張嘉益那種松弛的表演狀態,也降維打擊很多偶像型演員。表演這東西,越松,越緊。細糧,人要多吃。粗糠,留著喂豬。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